行走的课堂,我们在路上
来源: | 作者:田丽娜 | 发布时间: 2018-05-31 | 2048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——“走进泥河湾”研学之旅

最好的成长在脚下,最好的课堂在路上。

521日至525日我校二十余名师生及家长代表,共同完成了为期5天的赴张家口阳原县“走进泥河湾”研学之旅。本次活动以陶艺校本课程为依托,联手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,让学生们走出校园,倾听远古呼唤,在科学实践的同时感受人文情怀。

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——壮哉!少年游

走进泥河湾博物馆

泥河湾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。走进博物馆,眼前展现的是距今200万年前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。在这里可以看到距今百万年前人类使用的石器及动物化石,以及距今10万年前人类的头盖骨化石。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赵海龙教授专业的讲解,为孩子们再现了泥河湾第四纪标准地层的雄阔壮观、泥河湾古湖的神奇奥秘,以及古人类制造石器的发展过程。



探秘泥河湾遗址群

泥河湾遗址群位于张家口市阳原县桑干河畔,是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,因其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旧石器遗迹而闻名于世。泥河湾遗址如同一部大百科全书,引领学生们探访远古人类遗迹,感受“东方人类故乡”的神秘色彩。



参观开阳古堡 了解辽金时期建筑

开阳古堡是本次研学的驻地,同学们在被称为“开阳古堡的民间守望者”的刘元爷爷的陪同下,了解了开阳堡深厚的文化底蕴、独特的建筑风格、完整的历史遗存。古村落中用白垩土和黄胶土混合夯实而成的堡墙,虽经历了上千年的风吹日晒和雨水冲刷,仍保留了原来的轮廓。堡内的建筑遗存即便是残垣断壁,亦是一种美,仍不失战国以来2300多年古邑的辉煌,不失唐宋商贾云集的时代印痕。



 
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——体验是最好的成长

仿古陶器制作

学生们在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赵海龙教授的带领下,采集了泥河湾古人类制陶所用的红土作为泥料,制作了各具特色的仿古陶器。在见证了开阳古堡荣衰变迁的河滩上,效仿古人,采用坑烧的方法,挖下窑坑,捡拾干柴,燃起窑火,进行仿古陶器的烧制。





小小考古家

泥河湾崛起离不开考古人员的发现和研究。学生们在专业考古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考古工地,并进入考古挖掘现场,在被划分为多个1平方米的探方中进行挖掘体验。半天的活动,让孩子们感受考古工作艰苦,同时对这些坚守历史重担的文化遗址的守卫者们,产生了深深的敬意。



打制石器

在桑干河大峡谷的石滩上,经过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赵海龙教授的指导,学生们利用碰砧法、摔击法、锤击法、砸击法等方法,亲手制作石器,多方触摸历史,体验远古“泥河湾人”的生活。



考古探险

野外定位是考古工作者的必备技能。在探险活动中,老师们将同学们分为三个组,分散到三个不同的地点,让他们根据一张地形图,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的考古地点集合。同学们按照地形图,观察分析河流、山坡等参照物,群策群力,顺利在指定地点会师。



撰写研学日志

一天的学习,一天的体验,到了傍晚是整理总结的时间,每位同学将当日的“吾之游历”“吾之所获”“吾之所想”以及“智者之言”汇总成一篇篇精彩的研学日志。



“赠人玫瑰,手有余香”——播撒爱的阳光

手拉手一起成长

张家口是一片美丽的土地,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,经济条件相对较差。这次研学活动中,学生们为当地两所学校的孩子们捐赠了图书,给这里的学生送上一份特殊的关爱。希望书籍能够为他们心灵点亮一盏明灯,用知识照亮他们的未来。让爱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上开出灿烂的花朵。




慰问贫困户

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,走进开阳村的13家贫困户,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,并为每户送去了牛奶、面粉、食用油等慰问品。值得一提的是,本次慰问品的资金都是附小孩子们陶艺课上作品的义卖和6.6班同学的义捐钱款。



五天的时间,同学们一起看四百万年桑田沧海,一起听三千年来慷慨悲歌,一起品一个世纪科学情怀。不囿于书本,不桎于课堂,走在路上,见证艰辛,见证梦想,见证温情,见证成长。

行走的课堂,我们在路上。